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元素和力量。
(一)何为“国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称“国学"。“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一般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学国学,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学国学经典。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五经》、中国古典诗词等。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学习国学经典,实质上就是走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感受这个家园的温馨,参加这个家园的建设,形成对她的精神皈依。中国政法大学郭继承教授认为:中国为什么重视传统文化?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因为(如果中国文化)被肢解和摧毁掉了,“中华民族”这四个字就会从地球上抹去,“亡国灭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推广中国文化,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在精神魂魄上立我们中华民族之基。第二,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共同奋斗,中华文化是凝聚我们56个民族14亿人的精神支柱。第三,中华文化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对我们的问题、安身立命,提供了精神和价值的支撑点。有了这个,面对世界的一切东西,才有了学习融汇的能力,否则的话,没有了自己的根脉、进退失据、身心疲惫,所以要懂得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因此,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的过程。我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是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真切体认,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是我们承认自己成为中华民族子孙并且现在也不想割断这种亲缘关系的深情回顾。所以,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二)诵读国学经典的好处
1、夯实做人根基,学会感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成功的的一点,就是首先教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和前提。通过长期的文化浸润,慢慢的就养成会感恩、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而这些正是做人的根基。夯实了这些根基,学生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增加成功几率。
2、专注力提高。诵读经典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语文能力增强。熟背《弟子规》、《论语》、《大学》、《孝经》、《中庸》、古典诗词等经典后,学生的识字量会大大增加,学生的作文水平会提高很快,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诗词神童王恒屹从小阅读诗词,从300首到800多首,不但能背下来,而且还能准确理解,展示出超强的语文能力。
4、记忆力大大提升。通过反复诵读经典,学生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读过的书印象深刻。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5、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学生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6、加强思想深度,重振人文建设。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有的人会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三)国家领导人重视国学教育
1、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
3、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古老的经典——《尚书》就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
“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哺育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我们的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
——2009年2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深情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5、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加强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